父母打击、挖苦、嫌弃的不是孩子,是无能的自己

父母打击、挖苦、嫌弃的不是孩子,是无能的自己

PS:情感上如果突然出现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其实原因往往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心理测试题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柏燕谊,回复关键词 “测试”即可获取免费的测试题和答案。

文|心理专家柏燕谊

1

我的工作室接待过一位女性来访者。她非常沮丧地述说着自己三十三年的人生。

她说:“我的人生失败得彻彻底底。没有正式稳定的工作,没有男朋友,没有自己的家庭,只能成为别人的拖累。尤其是我妈妈,她根本不放心我的未来。她已经六十多岁了,依然要努力工作,因为她担心我将来不仅不能给她养老,甚至连给她买块墓地都买不起。”

如果我没有看过她的资料,也许会对她所说的一切信以为真。因为她对自己的批判,实在太过沉重,也太过真诚。

可事实上,她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影视演员,我在网上看到了观众对她的喜爱,朋友对她的赞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年轻、漂亮、富有魅力的女人,却在我的工作室里,为自己失败的人生而痛不欲生。

父母打击、挖苦、嫌弃的不是孩子,是无能的自己

在那次咨询的最后,她告诉我,她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她的妈妈。

据她介绍,她妈妈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突然去世,之后在表哥表嫂的接济下长大。温柔端秀、琴棋书画皆通的妈妈,却不得不嫁给独断而粗暴的父亲,而这段不幸福的婚姻还因为父亲车祸后的残疾而雪上加霜。

我问她:“你认同妈妈对你的评价吗?”

她回答:“我不知道,也许别人看到的都是我光鲜的一面,只有我妈妈看到的是真实的我。我太让她失望了,为什么我这么没用却还要活着?但我也会想,我如果都不活着了,那就更对不起她了。我不是个不孝的女儿,但有时候我真的暗暗期待爸妈死去,因为那样我就可以毫不犹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2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难以置信:明明已是一个成功的人,为何对自我的认识会有这样的偏差?

但如果我告诉你,在我的咨询生涯中,像这样的例子不只她一个,你又会作何感想?

父母常对儿女们说的一句话,叫做“恨铁不成钢”。在这句话的掩饰下,父母否定子女的成绩,打压子女的自信,似乎都是为了能让子女更好地成长。

父母打击、挖苦、嫌弃的不是孩子,是无能的自己

如果我告诉你,父母这样做的真正动机,是恐惧孩子发展得比自己好,恐惧孩子会超越自己,害怕从孩子的成功中对照出自己的无能和失败,你会相信吗?

如果我告诉你,在这种恐惧下,父母会持续地给孩子心理暗示,以“爱”的名义打压、责备孩子,扼杀孩子成长中显示的天分,你会相信吗?

如果我再告诉你,很多孩子会接受这样的暗示,对自己的才华视而不见,宁愿庸碌地工作生活,从而完成对父母的忠诚,你会感到震惊吗?

可这一切,都是事实。

我们通常用“照镜子”这一行为来判断自己的容貌。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是通过他们的父母来完成的。换句话说,父母就是他们成长的镜子。他们看到的自己,正是他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向他们呈现出来的自己。

如果一面镜子表面是脏的,那么,就算我们将脸洗得再干净,从这面镜子里,也只能看到一张肮脏不堪的脸。

同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永远只是否定与打击,那么,就算孩子再优秀,也只能看到父母眼中这个一无是处的自己。

3

在心理动力学当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成长意味着背叛。

把“背叛”换成“分离”,也许会更容易让大家理解和接受。

父母打击、挖苦、嫌弃的不是孩子,是无能的自己

我们生下来原本应该忠诚于父母,和父母一体,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逐步从行为上的独立,转变到心灵上的独立。而这独立最终意味着我们要远离父母的管理和控制,远离他们的生活。

对于很多婚姻不幸福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他们无法面对自己在危机婚姻中的无能,不敢去处理自己婚姻当中的问题,更不敢做出重新选择的决定。而如果要在这样一片情感的沙漠中前行,有一个温暖的陪伴是必须的。

于是,有的父母便通过否定、打击孩子(也许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令他们的人格无法健全地成长发育,令他们不能完成行为和精神的独立,最终成为自己人生永远的旅伴。

PS: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恰当的引导方式,能让孩子的人格健全发育,从而拥有幸福人生。那么,您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您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父母呢?

我的助手小小白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心理测试 ,在公众号对话框内,回复关键词:“类型”,即可免费提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