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印象管理,怎么就让你躺着中枪了?

王金现

他人的印象管理,怎么就让你躺着中枪了?

中枪故事

记得在我开始学习心理咨询初期,对心理咨询师有种别样的神秘感。有一位网上的心理大咖还对我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是需要特殊资质的。这更增加了我的神秘感。

于是,在聊天室里听那些大咖神侃。看他们留下的咨询记录文字,更是向往不已。哇,入木三分的犀利语言,思想怎么那么深刻呢?让和崇拜不已。

同一聊天室里,还有另外一个心理咨询爱好者。大概和我一样,初学者吧。也对某大师产生了神秘的向往。她比我更有勇气。一再请求,要求去那位大师身边,哪怕从事杂务事情没有工资也愿意。而且,她真的就去了。

到那位大师身边的前几天,我的那位同伴还蛮活跃。但此后就再也没有声息了。我私下联系她,询问在大师身边怎样样。她拒绝回答,而且从此再没有了音讯。

我有种不太好的预感,猜想她在那里一定感觉很不好。

后来,我接受心理咨询培训而且进行实践,才发现那种深刻和犀利,对于来访者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只不过是那位“大咖”一种被认同的强烈需要罢了。但在那个时候,大咖的这一特质,或者主,我对那位大咖的这一印象,就特别吸引我和那位初学者。不用说,对大咖的这种特殊印象,我和伙伴都被中枪了。

这让我联想到印象管理来了。

他人的印象管理,怎么就让你躺着中枪了?

印象管理

先说一个心理学概念。什么是印象管理呢?

每个人都自觉调控自己的仪表、体态、言谈等方面,以希望得到别人乃至社会的认可、赞同,并期望能够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

那么,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印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这就是印象管理。

举个例子。比如说,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在微信上的头像,或一些心理学媒体上的形象照片,看起来都很有精神,光彩归人。这就是一种印象管理实例。

其实,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心理网站或媒体人深谙此道,一再要求拍工作照,而且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后来,果然有来访者对我说,是看到我的照片后,内心产生想要找我做咨询的直觉和判断。那大概就是因为,我的照片形象,表达出符合心理咨询师职业特点的某些因素吧。而这些因素也恰好是那位来访者所期待的东西。

所以,印象管理,也叫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是社会互动的一个根本方面。每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该情境的同一性,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

那么,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知觉与认知,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出积极的有利于我们的形象,将有助于我们成功地与人交往。

他人的印象管理,怎么就让你躺着中枪了?

分裂与阴影

印象管理,其实就是把自己好的光鲜的一面展示给别人。

那么,从二元论的角度看,人有光鲜的一面,也就必然有阴暗的一面。把事物分成相反的两个部分,这种机制就叫分裂。

分裂的最大好处可能在于便于掌控吧。

问题在于,分裂之后,我们只想要好的部分,然后拒绝不好的部分。这似乎是人的最初本能。但其实,这就是一种偏执。比如,对于他人光鲜的一面充满了向往。用另一种术语讲,就是强烈地认同理想化的客体。

之所以说偏执,是因为那只是一种幻觉。因为,现实生活中,“光鲜”背后的“阴影”,就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所以,被笼罩在光鲜的光环之下后,阴影部分怎么对待呢?

所以,一旦真实地接触到阴影的部分后,就受伤了,也就是所谓的中枪了。

那么,之所以受伤或者中枪,其实是在分裂机制产生之后,未能进行“整合”。

整合,就是把“好的”和“坏的”两个部分,都看作是同一事物的属性,从整体上接受一个事物。这更有现实性。

他人的印象管理,怎么就让你躺着中枪了?

理解与应用

我们懂得了印象管理,所应用的其实就是一种分裂机制。这对我们是有意义的。

比如说恋爱中,情人眼里出西施,那可能也是一种印象策略。那么,从“西施”中看出“东施”就好了。否则,结婚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是瞎了眼,找了一位那样的对象。

比如说,在工作中,上司一般展示的形象都是公正的,包容的形象。那么,你需要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上司了是一个人。就是说,他也有相反的一面。这样你就不纠结了。

比如说,一说到心理咨询师,你会联想起什么形象呢?慈爱的,温和的,包容的,完全接纳的,等等。这可能是对的。于是,不少人就猜想,如果和一个心理咨询师谈恋爱,那该有多么美好啊。亲,千万不要中枪。哈。那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形象。但生活中,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形了。

所以,你要搞清楚,对于某人的某种印象,是什么场合下的?是什么角色中的?是什么时长的?

那么,与之相反的形象,可能会出现在什么时长地位位置呢?

这样,你中枪的几率可能就会减少许多。

不同,就会显得很幼稚的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