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人生成就和幸福的重要基石。 如今,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和职业人群向青少年人群延伸,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近日,学生心理健康话题备受社会关注。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些小学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营造自信、充满爱心的校园氛围; 一些中学倡导“主动教育”理念,将危机干预转化为育人契机; 关系紧张的学校为教师提供讲座; 有的地方组建志愿服务队,聘请专家派教师进校,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近年来,各地、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健康素养不断提高。 还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育人机制有待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群众和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 不久前,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推进五育 同时促进心理健康”。 前不久,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全国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全国学生心理卫生工作。 管理制度”。着眼未来,要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关心自己、接纳自己。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是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要逐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出现症状。因此,有必要加深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问题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心理素质。
加强家校合作,降低学生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风险。 一项调查显示,学生的线下活动频率和运动习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预期呈正相关。 这就要求在学生学习中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心理疲劳。 一方面,学校在布置作业和组织考试时要合理规范,重视开展多元化的校园体育锻炼,灵活安排课外社团活动。 另一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促进积极的亲子互动,提高处理孩子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鼓励和支持同伴交流,协助学生建立同伴支持网络。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通过长期交往建立的情感联系,对促进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部分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家庭教育观念等因素,与同龄人的朋友较少; 一些大学生还面临“社交滞后”,有社交焦虑。 对此,应重视同伴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正确引导和发挥同伴关系的积极作用,教会学生同伴交往的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同伴信任,形成同伴关系。 积极的自我概念。
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怀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怀着“永远放心”的责任感,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年轻人。 (黄超)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