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琪(华南理工大学)
“孩子,请给我5分钟!” 经过106天的搜救,官方通报胡新宇上吊自杀。 这个15岁少年的选择,让社会再次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物质充裕的新时代,拥有更多文娱活动和发展空间的青少年应该在快乐和幸福中成长为祖国未来的领袖。 为什么消极的人生观会在青少年中蔓延?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上出现抑郁和自杀念头?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但没想到的是,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日前向社会发出了一封“胡新宇,请给心理辅导员5分钟”的公开信,发出后遭到网友广泛质疑。 甚至有网友对此评论:“与其说是心理治疗,不如说是给青少年说教,反而会加重我的抑郁症。”
公开信引发网友对“励志教育”的热议。 在公开信中,心理导师鼓励年轻人把痛苦和悲伤转化为前进的力量,并以《百年孤独》作者和著名物理学家为例,让年轻人不怕孤独 . 类似的“励志话”,其实是中国教育常用的方法。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善于以吃过苦头的成功人士为素材,鼓励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在未来要勇于克服困难。 其希望青少年能以伟人为榜样,奋发向上的教育初衷无可厚非,但面对青少年教育,是否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呢? 当青少年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悲观倾向时,一味地强调“怒气冲冲”、“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功”还合适吗?
我们不否认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但心理辅导应该“因材施教”才能发挥理想的作用。 随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在年轻人中的普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诉说自己不为人知的烦恼:学校的严格管教,婚姻破裂的家庭等等。 工作是先进的,前途是黯淡的。 其中,不少15岁的孩子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反正他在家虐待我和我妈,迟早要被打死”; “不让在家读书,还要打工养活四个弟妹,以后怎么办”; “老师说我成绩这么差还不如直接进工地还需要学习吗?”……无数的话语编织出反映年轻人心理状态的网络。 或许对于这些年幼的孩子来说,将痛苦和悲伤转化为内功太难了,距离成为撼动学术界的物理学家太遥远了。 远方虚幻的想象掩盖不了当下的黑暗。 当家庭暴力依然存在,当经济压力依然落在年少的肩上,当他依然对读书无用产生疑惑时,他又如何让他们畅想未来的美好? 与其用“励志话”让年轻人时刻向前看,战胜一切困难,不如正视挡在年轻人面前的“困难”,用更实际的建议引导他们走出黑暗 .
咀嚼舌尖上的模板式鼓励,把自己置身于情感共情中,多倾听多理解,努力走进年轻人的内心,以同龄人的眼光看待眼前的苦难。 也许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无法直接解决当下存在的所有问题,也许我们也知道困难是成长的唯一途径,但面对情感脆弱的他们,我们需要花5分钟 去理解和倾听。 用5分钟鼓励他从小事做起,抵御黑暗的侵袭,而不是用5分钟煮一碗“心灵鸡汤”。 这不仅是心理辅导员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与社会信息传播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心理辅导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做青春伴侣的前提是彼此信任。 一名少年曾在社交平台上抱怨,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在表示不会透露谈话内容后联系了班主任和家长。 这让该学生感到被冒犯,不再信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 有网友留言称,自己对父母的抱怨,往往会成为父母与亲友应酬时的谈资。 这一切都会破坏与青少年的信任联系,青少年将不再敞开心扉,最终错失心理教育的良机。 归根结底,在面对青少年心理教育时,我们更应该怀着敢于诉说的真诚,怀着青少年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实事求是地出谋划策、伸出援手,让 年轻人可以重燃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 未来,对自己的希望。
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之道,正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应该是我们当前的责任。 5分钟未必能真正打破青少年的悲观心态; 但是如果这5分钟用得好,青少年就会愿意再给我们5分钟。 只有保护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快乐幸福中成长为祖国未来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