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聊天,走红就够了,听从客户的意见,有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并不重要。” 据新华网近日报道,一些心理咨询收费动辄上千元,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成“执业资格证”,几个月的课程就可以“速成”。有关专家呼吁,不要让心理咨询成为“心理忽悠”。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 各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心理咨询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提高 心理健康服务,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有专家指出,与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相比,我国心理咨询师巨大的人才缺口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种情况下,种种乱象,不仅耽误了来访者的病情,还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 尝试生态。
心理咨询的专业门槛不低,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 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 问题在于,退出职业资格目录后,心理咨询师虽然没有“硬门槛”证书,但并不代表这个行业没有门槛。 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五花八门的背后,暴露的是心理咨询本应专业,却急功近利、浮躁浮躁的尴尬现实。
除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服务规范,这个行业的尴尬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很多正规医院都有心理科,收费也比较低。 但由于候诊病人多,沟通时间难以保障,经济效益低,往往沦为边缘科室。 又如学历教育缺失留下的“人才真空”,往往通过短期培训课程来填补,导致从业人员大量涌入,制约着行业的长远发展。
治者必先治己。 整治心理咨询行业浮躁现象,既要“治本病”,查处浑水摸鱼、非法牟利者,加大监管震慑力度; 还必须“未病先治”,多措并举,积极行动起来,弥补心理咨询师公益供给和人才培养的短板,压缩其野蛮生长的空间。
国际卫生组织建议每千人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 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到健康中国的建设,我们都需要更可靠的“精神捕手”——“有时治愈,经常帮助,永远安慰”。 (高维)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