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我是谁——但凡说自己学了心理学必被问的问题

猜猜我是谁——但凡说自己学了心理学必被问的问题

每个学习心理学的人,大概都和我一样,经历过这样的尴尬:

初次见面的人,在得知了自己的专业之后,立刻两眼放出狡黠的亮光,饶有兴趣的问:“哦?是学心理学的啊,那你猜猜我现在在想什么?”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话,心里已经咆哮了一万头草泥马.那时我绞尽脑汁,我望着对方的眼睛既不想承认我真不知道他想什么但又不想被瞧不起。于是耍小聪明般的回答说“我猜你现在正在想我到底能不能猜出来你在想什么”

然后两人尴尬一笑,开启了更深层次的尬聊。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少的可怜的那点专业性。揣着半桶水还不希望对方指出。

后来学了心理学,发现我们学的都是科学心理学。而科学教会我的就是质疑。

一起不可证伪的宣扬“读心术”的大众心理学畅销书都被我看为是“伪心理学”

而后,我开始很反感这样的问题,再被问到,就只觉得浪费时长,很直接了当的回:“心理学不是看相算命的,所以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想大概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话怼回去,基本上是终止了聊天。除了少数听不出我的不耐烦,开始和我尬聊起算命和心理学的联系的。其它基本知趣的转换了话题。

但这时其实我也在怀疑是不是真的读不懂人心,应该不是吧,至少可以通过一些表情和行为能探知到一点。

再到后来,开始心理咨询,开始和一些老师交流。

我才真正开始坚信一点:人心不可能被看透。这不是一个知识性的回答,这是一个态度上的回答。因为人真的还是有很多的可能性的。

所以现在我可以很自如的应对这个问题,淡定的回答:我不知道。

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实在不能轻易下结论。

因为我们受自己的眼界所限,只能看到的是一个人的片面。看不到全部。当然也包括自己。我们也无法真正看清自己。

如今我真的觉得看清自己或者别人是个奢望,就像寻求真理一样,只能一往无前的去逼近那个真实。

所以啊,要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世界真实的样子,就得使劲拨拉。

我记得我开始有这个意识的时候,是在见习临床心理咨询的时候,那时候跟着老师出门诊。

记得有一个孩子,其老师和父母都给他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打发到老师这里做心理咨询。

单从表面上看,这孩子确实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他父母哭诉已经他们和老师耗尽了很大的心力想让这孩子改邪归正。但结果总是白费力气。

我本来以为,我的老师会先去了解和分析这孩子的内心,看看其到底再想什么?而后再去了解和分析他的父母。好找出诱发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的根源。之后再据此想出一系类对策….

可老师在和这个被所有人都认为是“无可救药的不良少年”聊天时。我更多的是看到的是老师以一种好奇的态度,比如“他实际上真的是那样么?”“他到底做了什么让别人觉得他是不良少年”

给我一个感觉老师压根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个“不良少年”

而后和老师交流,老师警醒我说,千万别被其它人哪怕是他父母的话就判断这个孩子就是个“不良少年”。不妄下判断是第一准则。

而后估计是感受到老师并不是把他当做一个坏孩子看待。他居然从一开始的不合作到之后流着泪说起自己母亲的可怕之处,说到自己从小就总是被母亲骂着…

那时我在旁边心想也许这就是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外行了。

而后老师问我我就开始表达这样的观点。

老师又摇摇头说,虽然孩子一边哭一边控诉母亲的可怕,当然这对孩子来说是真实的。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点。

但要注意,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样的线索就得出“他母亲是个可怕的人”“母亲就是原因”这样的结论。

这些其实都是冰山一角。别急着下结论。

于是老师继续抱着不轻易下结论的态度咨询。

慢慢的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事实。

哭着说自己母亲有多么可怕的孩子,慢慢回忆起来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固执的认为孩子无可就药的父亲,慢慢试着找些共同话题和孩子沟通,发现了孩子的一些其它方面的优点。

而后孩子也能开始慢慢和父亲交谈。

我本以为这样就快要结束了。

老师又开始说我还是没有经验,她叹了口气说,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总是时好时坏,会起起伏伏呈周期状态的变化着。

无论如何,最关键的就是不能根据来访者即时的状态就轻易的下判断,作分析,得结论。

我默默吐槽了一句“那我们要干嘛?”

老师望了我一眼,淡定的说“等着”“

“你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以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上”

不妄下评判,一边期待一边观察。就这样这个孩子在几次反复之后,我和老师就继续做工作,此后慢慢的这个家庭的沟通就开始走向了某种正轨。

而后离开了医院,偶尔也给一些人做做咨询。

慢慢的开始和来访者一起看到,除了显露出来的那一部分他自己,还开始显露出隐藏在海底深处的冰山下的人性,以及他开始发生的一些微妙的变化。

从结果上来看这虽然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

不过却并不能简简单单就能做到。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

以及彼此的时长。

所以基于此。我放过了很多没有耐心的人,很难合作的人,想要一个确切答案的人,有点难达成合作关系的人(毕竟长时长的给予一个陌生的人关注,长时长的不妄加评判不分析只是观察真的挺消耗心理能量的。于我自己而言,我每次咨询完都饿的不要不要的,然后开始吃吃吃)

有时候我都觉得服务的那一个小时,我就屏蔽了我自己,全身心的去关注对方。但悲伤的是,因为我的反应比较慢,经验比较少,有时真的也做得很不好。

所以我是真的和我的来访者一起成长,有时还觉得自己像是个“吸血鬼”,依靠着一些来访者的故事,他们的发展变化,汲取着一些成长的营养。

换个角度出发,真的,以为自己读懂了人心,并且果断的下判断得出结论。倒是非常轻松。比如对于那个孩子,如果直接说“这孩子之所以会出问题原因都在他母亲”或者“既然这孩子已经是个不良少年,那就真的无可就药了”

像这样下判断的话,只需批评某个人,就可以让自己产生出这件事已经解决了的错觉。

但这一般不奏效。

就像我们自己身上的某些问题,当我们越发的讨厌它而后给它定个标签,以及批评否定自己,不断改造行为。

你会发现越努力弄得就越糟糕。

就像我的社交恐惧,此前很多年我一直很讨厌它,很想改正它。然后用了很多靠谱的或者不靠谱的方法和它斗争,然后发现均已失败告终。

直到我开始去了解它,看清它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看清它受哪些因素影响,换个角度看到它对我生活的积极影响。

我看到的越多,越用轻松的姿态和它相处。渐渐的,如今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太过于影响我自己了。当然也并没有消失…

这就是我目前知道的所谓接纳自己,所谓和自己和解。

其实关键点就是抱着“不可能看懂人性以及人心是一直发展且变化的”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把问题看做是平常。

不断的关注自己未知的可能变化,时常问问自己“今后该干什么”。慢慢的就能跳出自己给自己设的限制。

前段时长,我显得太着急了,导致某些时候给了一些人不适的感觉。

我想此后我会牢记“人心是读不懂的”这条最基本的事实,一边期待着一边观察着,陪伴着自己和一些有缘相识的人真正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有时我想,如果所有人都从这一刻开始接纳自己,不评判自己,会否就不需要心理咨询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