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次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放松,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将较考试前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很多人看来,高考结束意味着“解放”,但对于仍要经过成绩查询、志愿填报等招生的考生来说,“高考后”要面对的心理考验 ——高考时间”不少于考前。
近期,各地高考成绩将陆续公布。 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差距,考生容易出现焦虑、迷茫、烦躁等心理状态。 精神、行为和情绪变化的“适应性障碍”。 考生和家长该如何调整? 专家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要学会摆脱紧张忙碌的高考,不要陷入从考前紧张到担心考试结果的另一种焦虑状态。 考生和家长应客观对待高考结果,并在考试后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有人欢喜有人忧,内耗不可取
2023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将达到1291万人, 比去年增加98万,创历史新高。 其中,难免会有表现异常的学生。 有网友留言:“我做错了几道简单的题,我住的地区正面临高考改革,复读缺乏竞争力,我完全失去了信心,心里一直很不舒服。” 最近。”
另一个隐藏的表现是,一些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的悲伤和焦虑,而是陷入了短暂的麻木和麻木。 “这本质上是一种不敢面对真实情绪的逃避行为。压力事件后的麻木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可能预示着以后会出现一些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他们的情感体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韩卓说。
无论表现如何,面对考试失败,反思的本质状态都是相似的: 努力了很久的事情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仿佛整个人生都变得灰暗。在韩卓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考生容易陷入错误的认知三角模型 ——高考通过后,他们觉得自己很自卑,要面对的世界越来越糟糕。可惜,我以后一定是一个无望的人了。”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 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