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洁:如何加强心理健康的系统建设

来源:环球时报

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健康。 处于一种相对和谐和完美的状态。 20年前的非典疫情、15年前的汶川地震、近年的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中国人。 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人员缺乏、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也更加突出。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主要包括:负责治疗严重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生、负责对中轻度精神疾病和心理困扰患者提供心理援助(非药物治疗)的心理医生( 心理学家)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负责向所有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人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援助和社区关怀的社会工作者。

与患者数量相比,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有执照的精神科医生不到 40,000 人; 医疗系统通过卫健委心理治疗师职称考试的不到1万人; 而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的心理学家不到5000人。 其他在学校、企业、社区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由于缺乏规范管理,无法得知人员的数量、资质和服务质量。

其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学人才严重短缺。 以奥地利为例,当地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人员与居民人口的比例约为1:1500; 按年计算,我国需要约93万名心理医生。 与人才数量相比,专业人才的素质也堪忧。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对专业人员的准入、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职业道德等进行确认,并对专业服务机构的管理和行业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定或标准。 但是,我国在这些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此外,高校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导致未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远远超过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 由于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特别是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类心理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但提供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机构和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无法有效帮助求助者,甚至给求助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国家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各类国家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行业规范化管理(国家行政管理和行会管理机制)、保险(职业保险和 社会保险支付)制度,以及符合国情的精神卫生法律和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国家执业心理师职业体系,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从业人员进行教学、考试、培训、监督等方面的科学规范管理。 这是为了确保提供国家心理健康服务。 质量的核心。 以心理学家的培养为例,临床和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共识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一般需要经过类似于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系统培训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继续教育 和道德监督贯穿他的一生。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心理学家需要通过大学教育取得临床或咨询心理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并接受一年的实习并接受高级专业人员的指导,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从事专业工作后,还必须接受专业行会管理和持续的继续教育,每2-3年重新注册成为医生。 只有这样的心理学家,才能胜任维护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提高国民心理素质的重任。

其次,国家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应包括一系列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 例如,《精神卫生促进法》、《精神卫生法》等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关的管理条例或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管理规定等。 同时,要建立一支符合国情、符合中国特色文化的规范化心理健康科普法制教育队伍,推动全民参与心理健康建设,促进民族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

第三,国家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应规范执业机构管理。 执业机构是执业心理学家的执业场所和配套机构。 其中,具有相应资质或符合相应行业标准的执业机构,也可具有培养、培训从业人员的功能,称为“培训机构”或“实习机构”。 成立全国心理医师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管理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第四,全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还应有成熟的配套保障体系。 我国需要适时建立全民心理健康保险和心理医生执业保险。 建议逐步将社会保险支付制度与心理师执业制度挂钩。

如今,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有了更多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理师等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短缺,现有心理援助机构和心理干预人员素质不高成为突出问题。 因此,加强对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管理是必要且紧迫的,此时着手构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