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放在“课堂”

近日,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新时期全面加强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教育结合相关课程,中等职业学校按照规定,充分讲授思政课“心理健康与就业”模块。 高等职业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精神疾病和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心理问题如 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现象频发。 然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足够重视。 例如,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去看医生。 很多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情绪障碍,很多家长也不重视。 一些家长和孩子仍然逃避就医,甚至以精神病为耻。

此外,学校和相关部门也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 开设相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不多,相应的课程和师资也很短缺。 学业压力大等因素也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

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方案,提出中小学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有利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行动计划要求配备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等。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要重视心理教师培训,让每一所学校 有专业的心理教师。 这些措施是有针对性的。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要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不仅要放在“课堂”上,更要为在校学生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家庭和社会,统筹优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资源和诊疗机制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能成为“成长盲点”。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还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等相关方端正态度,正确对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共同撑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伞,帮助更多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 (戴贤仁)

来源:中国妇女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