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疫情沉寂三年后,中国电影市场再次开始升温。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电影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观众心理需求的匹配和耦合,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和切入点。
早在1950年代,钟殿福先生就指出:“最重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失去了这个,就失去了一切。” 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不能说我们不关注这个研究,只是研究方法有些机械和死板。 也就是说,以主要观众群体的构成和构成为例,这两年的研讨会很多,但基本上都遵循“电影观众年轻化趋势持续加强”的不变理念, 而将20-34岁的年轻观众视为中国电影观众的主流群体和中坚力量,但今年春节档数据显示,20岁以下和40岁及以上观众占比大幅提升,达到7%和 分别为 20%。
这种新现象当然值得关注。 近年来,电影观众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 与传统认知相比,当下的受众构成更为多元。 这其实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变化有关。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后,这种变化的深度和力度得到了加强。 如何把曾经的“中坚力量”年轻观众请回影院? 与此同时,如何吸引其他年龄段的观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电影的基础受众,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必答题。 新的市场趋势提醒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观众群体的分化和组合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而人们对集体观影仪式的青睐和对优质视频欣赏的期待可能是相对恒定和稳定的。 因此,与其局限于某个“年龄段”、某个“主体”,不如从疫情后大众的实际观影心理变化出发,为所有人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全面的观察视角 年龄组。 为电影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参数和可能。
那么,现在和未来哪些受众心理特别值得关注呢?
一个是轻松感。
长期以来,我们围绕电影能否“以娱乐寓教于乐”,如何“以娱乐寓教于乐”,进行过多次讨论。 电影作为一种直观的、“具象化”的艺术形式,几乎天生具有带给人们轻松娱乐的巨大能量。 最新市场调查显示,83.75%的年轻受众在消费时考虑的是玩得开心。 他们大多不满足于实用的物质消费,而是渴望更多的精神投射,取悦自己成为消费的第一要务。 力量。 《满江红》之所以领跑今年春节档的票房成绩,除了张艺谋的口碑和一众知名演员的号召力外,还与影片本身各种元素的融合有关, 充满了幽默感和赏心悦目的喜剧感。 《交换生活》虽然口碑不如预期,但依然有近3亿的票房,这与其贴近生活、轻松亲切的表达内容密不可分。
近年来,随着对电影社会功能的更多关注和强调,电影的形式风格、娱乐功能和功能都有些被忽视,导致观影乐趣不足,观众流失。 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解除后的这一刻,人们更希望能有更多轻松愉快的家庭狂欢。 我们的电影如何在突出“社交功能”的同时,让年轻观众感觉更好、更好玩,让少儿、青少年感觉更有趣、更有益,让银发族感觉更舒服、更快乐,所以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是新颖。
追求新奇是人的天性。 除了电影欣赏或消费的感知、捕捉和享受的社会艺术价值外,最重要的是它能给观众带来新奇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内容的新奇与否,匠心与拙拙,厚与薄,往往决定着一部电影的人生意义与商业价值。 电影《无名之辈》创意奇幻飘忽不定,人员行踪不明,宿敌之间的较量总是千丝万缕。 它就像一个“盲盒”,直到最后一刻才显露出来。 此外,它还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扑朔迷离的历史痕迹。 熟悉的图像处理在图像叙事和观众之间建立了奇妙的心理联系。 《流浪地球2》聚焦在地球开始“流浪”之前鲸鱼和鳄鱼的浪潮。 既有人类观念的碰撞,也有阳光下的自然危机。 山水之妙,通过多巴胺与内啡肽的相互作用,让人获得日常生活中难以体会的精神满足。 互联网流行时代,创意体验消费正在形成趋势。 如果一部电影不能充分展现其本能和潜能,不能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意想不到的体验,就很难打动和吸引观众,引发观众的高潮体验。
第三是社会意识。
有调查显示,观众选择“朋友/同事/同学”作为观影同伴的主要选择,约占60%; 其次是“配偶/情人”等形式的构成——观影与公共领域的关联性高于私人领域,可见电影消费的社会感和互动性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在瞬息万变、不确定性增加的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社区的依赖将大大增加,而剧场作为社会活动的载体,更是人们集体认同、宣泄情绪的理想场所。 当大批影迷走进影院时,他们不仅是在消费艺术,更是在寻求一种群体归属感。 因此,如何在电影制作上与时俱进,更加关注人的情感,回归人性,为作品注入更多温暖、温情、柔情以满足这种需求,成为新的艺术取向。 《熊出没:与我同在“熊核”》直视爱情与亲情,用科幻想象呼唤暖心陪伴。 《地球2》最终落脚在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上。 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也为日后的创作带来诸多新的灵感。
第四是价值观。
电影的乐趣不容小觑,但仅仅停留在娱乐是不够的。 也需要为生活注入意义,浇灌思想能量,与观众一起实现心灵的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节档的观影体验尤为值得珍惜。 《满江红》以古装悬疑开场,以岳飞雄壮的诗篇《满江红》结束,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以独特的喜剧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影片的争议还来自喜剧形式。 主人公悲剧感的消解; 《无名之辈》挑战经典叙事常规,精心酝酿扑朔迷离的谍战疑云。 聚焦高科技,蕴含着小人物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命题……在每一帧精心制作的画面中,在每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承载着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 创作者深沉的思想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时常溢出视频画面,实现与观众情感认知的联系,最终成为娱乐感之上的升级,新奇感之上的升华 ,以及社交互动感。 以上定位不仅产生了巨大的艺术载体,也给了作品本身强大的情感和逻辑支撑。
上述“四感”大多过去都被人津津乐道,但经过三年的疫情,变得更加醒目和突出。 观众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是电影艺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中国电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的。 它们与我们之前常说的体验感、归属感、怀旧感、仪式感、参与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疫情过后观众的一些新的心理需求。 只有不断匹配和耦合受众的心理,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文汇客户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理论学会副理事长)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