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对症下药”

作者:余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交叉学科平台首席专家)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质的重大举措。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研究》结果显示:一是我国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 学生人数健康增长。 例如,抑郁症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高达22.2%。 其次,由于大中小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和年龄特征有很大差异,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也不同。 因此,不同学校群体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表现也存在显着差异。 例如,本研究中的六项指标检出率在不同学年阶段存在显着差异。 这意味着,与成年人不同,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结构还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完成所处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 最后,经济区域和年份是影响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 这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地域特点灵活开展,同时也可以参照社会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防传 时间。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就是提供与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通过引进专业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心理医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代替因节约成本等原因不具备心理健康服务资质的教师。

其次,不同学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应各有侧重,不应千篇一律,不可曲解。 例如,针对初高中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缓解他们的学业压力、考试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三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不同的心理症状有不同的严重程度和后果。 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观察不同问题的症状,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例如,对于仅表现出睡眠问题的学生,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防止其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对表现出自杀未遂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尽快转送精神病院治疗。

同时,还要面向社会层面,注重培养整体国民心态。

从不良的外在行为出发,探索解决个体内心情绪痛苦乃至痛苦根源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治疗思路上,心理健康服务的终极追求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是提升自我,从“以病为本”转变为“以病为本”。 ”到“健康为本”。 在治疗方法上,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系统脱敏来弱化不良行为,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等帮助个体缓解内心的痛苦,正视痛苦的根源,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积极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 提高和不断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培养理性、平和、积极的社会心态,应研究社会心理规律,着力消除焦虑、迷茫、失衡、偏激、责怪他人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使人们 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进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个人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光明日报》(2022年12月27日第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