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踢猫效应”。说的是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 踢猫效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为了发泄情绪而施加给别人的惩罚,最终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辈惩罚孩子,其实就是惩罚自己。如何在不惩罚的情况下让孩子主动把事情做好,才是家长们应该学习掌握的本领。
很多家长认为通过惩罚可以教育孩子,认为惩罚孩子的效果很好;但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惩罚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到底该不该惩罚孩子呢?
1
两个被妈妈惩罚的孩子
朋友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妈妈在某一天惩罚两个孩子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这天早上,两个小孩在客厅里玩耍,双胞胎哥哥小A玩着玩着站到了沙发上,一边跳着一边高高地抛起玩具,玩具落在了茶杯上、电视机上……一个小茶杯差点掉地上。妈妈生气地过来训斥,还打了一下小A的手掌。小A闷闷不乐地坐到了地上,埋头玩玩具。
下午的时候,两个小孩等待妈妈给她们讲故事,但妈妈一直在聊电话。小B觉得有点不耐烦了,站到了沙发上开始高空抛玩具,玩具同样落到了茶杯上、电视机上……妈妈匆匆挂了电话,生气地过来训斥,还打了一下小B的手掌。
从此,再也没见小A高空抛玩具,而小B却经常高空抛玩具。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是其他小孩,结果的不同可以推测是因为性格的不同导致。但这两个小男孩可是同卵双胞胎,性情几乎一模一样,那么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两个小孩抛玩具的出发点不同。
第一个小孩抛玩具是为了好玩;第二个小孩抛玩具是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一个达到了反应消退的作用,一个达到了反应强化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妈妈的惩罚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也就是一个有效果,另一个却起到了反效果。
2
惩罚孩子,到底有没有用?
曾经认识一位恶毒的妈妈,小男孩3岁,吃饭经常会掉饭粒,每一次饭后妈妈都要搞一次卫生,妈妈因此很生气。为了“教育”孩子,每当小男孩吃饭掉一颗饭粒,这位妈妈就用烧着的香烫一下孩子的嘴唇,烫得孩子满嘴的水泡。结果孩子再也不会掉饭粒了,因为可怜的孩子再也不想张嘴吃饭,每当开饭就浑身颤抖。
行为心理学家GJ Bertsch认为,严厉惩罚对抑制一种反应有永久性作用,包括抑制诸如进食类的基本行为。即重度惩罚对于阻止孩子的行为有特效,但是重度惩罚是魔鬼,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扭曲孩子的心灵,任何心理健康的父母都不会重度惩罚孩子。
3
那么,轻度的惩罚呢?
效果难以估计,对有些孩子有效,对有些孩子无效。就像文章开头的两个扔玩具的孩子,你有时很难判断她们的目的。就好比一个孩子抢玩具,你打了一下他,他可能再也不敢再抢,但有些孩子“好了伤疤忘了疼”,照抢无误。
重度惩罚后遗症大,轻度惩罚效果不能预计。那是不是可以尝试轻度惩罚呢?
不是的。无论有效果还是没效果,惩罚都会对孩子产生副作用,惩罚会孕育邪恶的种子。美国育儿作家艾尔菲.科恩在认为,惩罚再怎么小心翼翼都会产生副作用,而且不会带来理想的效果,最好是不用为好。
a、孩子有厌恶或恐惧情绪
惩罚无论是体罚还是严厉的批评,孩子们都不喜欢,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使然,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人揭短。有些孩子面对父母的惩罚会恐惧,这最终会限制了孩子行动的积极性;有些孩子会产生厌恶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b、引发孩子的攻击行为
惩罚因为会引发厌恶和恐惧,弱小的孩子会转移愤怒。比如一个孩子被爸爸惩罚打屁屁后,孩子可能会暗地里打自己的小妹妹,或者出门后打邻居小朋友。
既然惩罚不好使,那么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发展心理学家Elizabeth Gershoff 在《体罚孩子》(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一文中指出,强化孩子好的表现永远比惩罚不良行为的效果好得多。
4
举个真实故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该学校有一位小男孩因为拿石头砸同学的头而被投诉。先生让小男孩到他的办公室来一趟。
先生进门后,掏出一颗糖给了小男孩:“你比我先到,证明你重视这件事,值得表扬。”小男孩露出惊讶表情。接着先生掏出了第二颗糖:“我让你停止你就立即停止了,值得表扬。”小男孩差点哭了,内疚地说:“先生我错了,即使那位同学有多大的错,我也不应该这样。”先生掏出第三颗糖:“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没有一点儿惩罚,这个孩子从此不仅非常尊重陶行知先生,并且严于律己。
5
为什么强化好的表现永远比惩罚不良行为的效果好得多?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无论惩罚多轻,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在预知的惩罚里却没有被惩罚,大多数情况下内疚引发感激情绪,会帮助孩子自我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改正错误会更加积极。美国心理学者戴维.麦克米伦说,内疚的孩子有自我弥补的心理倾向。内疚+表扬会引发强烈的积极性心理和行为。不惩罚,问题迎刃而解,不惩罚,孩子我行我素属于个别情况。
正如古龙说,“宽恕,对于一个自知犯错的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