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来访者说出问题,咨询师给出答案就够了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有心理问题,我说出我的烦恼,咨询师会以专家的身份解答,给我一些方法或建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深入人心,就像一棵大树的根,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解决问题的环境中。

在生活中,人遇到困难,都会向亲戚朋友请教。 亲戚朋友遇到麻烦都会发表意见,告诉你怎么办。 你深受启发,认为他/她是对的,我要听他/她的,赶紧用…

麻烦最后能不能解决还不确定,但是听到亲友的好的意见和建议,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被支持的踏实感。 好的。

当人们面临身体疼痛时,就需要去医院看病。 医生看病的过程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

你需要把你的症状告诉医生,医生会开出检查单,你需要去检查,医生看到化验结果会给出诊断,然后开药,或者你需要 住院、接受手术或其他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要提供自己和钱,剩下的交给医生。

长期以来,我们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大部分都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来处理的: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有些人会发扬这个模式,总结这个模式,做一个课程,教给感兴趣的人,帮助他/他们解决烦恼。

当一直沉浸在解决问题模式中的人来做心理咨询时,这种模式也被带入了心理咨询中。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期待是:我把烦恼说出来,咨询师给你一个方法或者建议,我的烦恼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你有心理咨询的专业背景,你的方法和建议无疑更好更有效。

但这样的期望注定要落空。

如果辅导员给你建议和方法,只能说明他/她是有心理专业知识的老师,而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正确的心理咨询开启模式是:来访者说,咨询师听,不时有一些反馈。 这些反馈可以是对访问的理解,也可以是一些澄清问题,而不是一些方法或者建议。

即使是认知行为疗法也以作业的形式出现,而不仅仅是方法或建议。

方法和建议是只要用到,问题就解决了,而作业是先做作业再看,需要案主和辅导员的配合。

对于心理动力学导向的治疗,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探索来访者的潜意识,让潜意识有意识地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合作。

本人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从事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工作,所以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意识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露出的一小部分。

人有很多烦恼,比如不知道如何选择,为什么总是拖延,亲密关系总是不好,情绪状态总是不好。

从表面上看,似乎每个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 但在冰山之下,在意识之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而且区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就是潜意识的内容。

潜意识隐藏在冰山之下,看不见摸不着。 在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交界处是前意识。

弗洛伊德发现了自由联想的方式,让来访者尽可能多地说出心中的细节,将被压抑的潜意识意识化。 潜意识有了意识之后,人就不再受潜意识的影响,烦恼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要让潜意识的内容呈现出来,不能是来访者提问,咨询者回答问题的解题模式。

你想想看,游客能问的问题都是意识层面的,意识层面的内容再怎么想也没用。 咨询师的回答也是针对意识层面的内容。 顾问的回答再正确也没用。

那么顾问是做什么的呢?

潜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层面的工作是无效的。 顾问的工作位置是在前意识中。

当来访者以自由联想的方式说话时,潜意识的内容会在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界处——前意识中浮现。 此时,来者心知肚明,处在暧昧不清的状态。 辅导员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效的。

在自由联想的叙述过程中,来访者会在某些时刻体验到这种感觉,辅导员正是在这个时刻帮助来访者理清自己的内心呈现。

同时,为了帮助来访者更深入地探索潜意识,咨询师还需要通过提问来澄清,通过反馈来表达理解。 这些澄清和理解是在咨询师用心理理论深入了解来访者处境的基础上取得的。

这就是心理动力咨询的复杂性。

简单来说,作为一名咨询师,你需要熟悉心理学理论,通过心理学理论深入了解来访者,将其转化为一种反馈方式,表达你对来访者的理解 ,并转化为建议的方法,以方便来访者对自己内心的表达和理解,认真聆听来访者的自由联想表达,抓住前意识出现的瞬间,持续进行心理疏导干预 此时。

作者:荀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认证导师,13年从业,自主客体关系取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