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医保局日前发布通知,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自2022年11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实施。 不同类型的医院有不同的医保支付标准,个人预付费用比例为20%,实际收费超过医保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承担。
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在江苏并非首创。 此前,北京、广东等地也进行了试点。 目前,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只是地方政策,并未在全国推广,但地方试点意义非同一般。
心理治疗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话题。 202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全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其中, 严重抑郁症检出率为7.4%。 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症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人总是要成长的。 随着步入校园、职场等,各种压力和竞争会给一些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 即使是老年群体,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带来的孤独和悲观情绪,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觑。
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心理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家人出现心理问题后,很多人都会逃避甚至逃避就医。 “你就是想多了”“你太内向了”之类的话往往是人们逃避心理问题的借口。
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提醒公众,精神疾病也是一种病,就像感冒发烧一样。 如果一个人有心理问题,他可以毫不隐瞒地去看医生。 正视心理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污名化,帮助患者大方地接受治疗。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许军
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另一个现实意义是帮助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医疗负担。 在一些大城市,由物价部门批准的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一次心理咨询,费用动辄数百元。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可能出于经济负担考虑而放弃治疗。 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将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放心入院。
正如许多疾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精神疾病也有轻重之分。 例如,一个学生因为一次重要的考试失败而“难以思考”,一个年轻人因为失去工作而感到“幻灭”。 如果这些最初的心理症状能够通过心理疏导和治疗得到治疗,当事人的生活可能会更加顺利。 回到正轨。 但如果不加以干预,任其发展,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不断累积,最终发展成抑郁症、躁狂症、躁郁症等心理或精神疾病。 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防病”的功能,即在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尚未达到之前,将疾病消灭在萌芽和初始状态。 一个严重的水平。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应该再对精神疾病避而远之。 相反,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是一种有益探索的开始,有望帮助相关患者及家属早日走出心理阴霾。
来自:工人日报客户端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