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边界:围墙、栅栏、水沟、等等,这些都是分割物理空间的界限,用以表示在边界的另一侧明确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的权利或者责任范围,不经允许这个领地之外的人不能随意进入。
同样的,在心理层面,每个人也都存在着属于自己的心理边界。清晰的心理边界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意味着对自我存在的确认和尊重,与此同时也表明对周围环境中其他人和组织的认可和尊重。可以说,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根本上就是由于心理边界的存在。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根据在不同环境中的的身份、社会角色以及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自己的心理边界,就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舒适愉快的感受。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自我边界不断变化并趋于清晰和稳定的过程。孩子从出生起脱离了母体,但是在新生婴儿的眼里,自己的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仍然是浑然一体的,他就是整个世界,他的饥饿、他的快乐、他的疼痛等等统统都是这个世界的感受。
当婴儿逐渐长大,通过啃咬和触摸他认识了自己的小手小脚、身体各个部分,也将自己的身体与他人、周围的环境分开。到2、3岁的时候,对于大人的要求开始说“不”,“我”和“我的”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儿童的语言中,这表明孩子已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物理和心理边界。
每个人的边界都是流动、多变、有弹性的,但是即使在最亲密的人之间尤其是伴侣之间和亲子之间,心理边界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中国家庭里,最亲密的人之间会以“爱”的名义对边界进行“模糊处理”,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你我不分。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侵犯别人的边界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如此普遍平常,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能觉察,而往往将越界当成了爱。
以亲子关系为例,看看以下的越界你是否熟悉?
– 孩子不吃饭,家长追着喂
– 孩子明明衣服穿够了,家长认为“太冷了,再加一件”
– 孩子贪玩不做作业,家长在一旁不停催促,或者干脆坐在一边,盯着孩子完成作业;
– 因为担心交友不良,课余时长孩子不能和同学朋友玩,或者只能和父母认可的朋友交往
– 孩子犯了错,父母出面来承担后果,甚至为孩子的错找借口
– 对青春期的孩子,随意翻动日记和私人物品,不敲门直接进入孩子的房间
– 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以“过来人”的身份和经验干涉孩子的选择
– 结了婚还保持小孩子性情的“妈宝男”和“爹宝女”
– 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长期带孩子,孩子的健康或者品行出了问题,不免被孩子的爹妈埋怨、责怪
仔细想想,当我们越界的去“爱”,究竟爱的是自己,还是对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是从对方的需要出发?
一个孩子本能的情绪表达,哭闹、大笑、愤怒、悲伤等等的情绪,往往被压制住,“别哭,要勇敢”“这么点儿事情也生气,小气鬼”,这些评价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做出的,因为孩子的种种情绪让我们不舒服,让我们没面子,让我们失望。我们忘记了孩子真实的情感需要 – 拥抱、安慰、肯定和鼓励;我们越过边界,用自己习得的应对方式教育下一代,孩子慢慢的学会了克制和压抑自己,逐渐把它变成了习惯,融入了性格。“都是你,你太让我伤心/失望/生气了”,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在越界。一个成年人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倒要求一个小孩子为此承担责任。到底谁是大人?
一个系统要生存,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他要有自己的边界,和周围其它的系统能够区分开来,而在我们的文化里边,首先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共生现象。
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本该充满“爱”的能量流动、被充分理解和接纳的原生家庭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传统的观念里,子女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精神层面上也应该“一脉相承”,忠于父母,保持和父母在喜好、个性、观念、思想、情感上的高度一致性,否则就是“不孝”乃至“忤逆”。
我们在很多接待过的来访者中发现,一些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严重抑郁症、各种人格障碍,往往是家庭中的母亲用“无所不能”的母爱侵犯了孩子的心理边界,对孩子的事情越俎代庖,把成长中本该不断扩张的心理疆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阻碍孩子的精神成长。孩子在潜意识层面反抗,最终导致以心理退行的方式生病。
快30岁的男人像个14、15的中学生那样思考和处理问题,或者36岁的女性像20岁不到的女孩子一样用稚嫩撒娇的声调和陌生人说话。这些严重滞后于生理年龄的心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越界或者边界模糊的亲子关系的副产品。
回顾这些来访者的早年经历,特别是青春期,没有过叛逆的表现,是同龄人中少有的乖孩子。在主动寻求自我认同的年龄,他们本可以通过大胆的“试错”去探索和理解内在那个长大的自己,而父母的越界之爱就像一块大石头,压歪了努力向上生长的幼苗,让它倒向一边。
越界的亲子关系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不良埋下了伏笔。因为成长中的子女无法和父母在心理上完成分离,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边界,所以在成年后的婚恋关系中,他(她)就很难懂得如何与另一半在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相互融合的同时,保持和维护自身的心理边界。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夫妻之间互相埋怨、指责对方,进而按照自己的意愿 “改造”对方,过度侵入对方的边界;或者,对于对方的要求一味满足,一退再退,直到忍无可忍奋起反击。这些缺乏相互尊重的婚姻关系都是在复制童年和父母的相处模式 – 混乱、模糊的亲子边界。
说到这里,那么如何建立清晰的亲子边界?
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前提,和孩子划清界限,分清责任。很多父母越来越重视给以孩子足够的选择权,让孩子对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自主决定,大人只是提供建议和帮助。这样“授权”是在扩大孩子的自主范围,但还不够,关键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或选择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才是真的“你的地盘你做主”。
想起一个美国家庭的例子。8岁的女儿总是在晚饭时长不吃,等到临睡时饿了去翻冰箱找吃的。孩子妈妈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在孩子放学之前把冰箱清空,当天晚饭时长女儿依旧不怎么吃,妈妈告诉她如果不吃饭,饿了也没有吃的。女儿还是不吃。等父母睡下,她习惯性的去厨房翻冰箱,打开一看顿时傻了眼。想去买吃的也不可能,要知道在美国,大型超市离着住宅区都不近,一般只有周末开车专门去采购一周的东西,而且家周围连便利店也没有。就这么着女孩儿饿着肚子睡了一宿,第二天起就乖乖吃晚饭了。
当一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时候,他自然会学着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寻求更合理的问题应对方式。像贪玩不做作业这样常见的问题,如果家长愿意让孩子承担没有完成作业的后果 – 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眼光,孩子体会羞耻感,就会把作业看成是自己分内的事情,逐步养成自律的学习习惯。
盯着孩子做作业、仔细检查以保证不出错、作业写得慢一个劲儿催,当家长比孩子还着急的时候,按时、认真完成作业成了家长的责任,孩子和作业之间还能有多少关系?一个家长朋友对此的经典告诫就是:“千万别上手!”
亲爱的小孩儿,你的地盘你做主,身为父母我们只是你身旁的陪伴和引导者,在你的边界之外,用心去爱你。